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近期要闻

王志珍院士做客微生物所“芳澜讲坛”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7.13 文章来源:

  202175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院士做客微生物所芳澜讲坛,在诺奖级科研成果在眼前却被忽略,奥秘何在的报告中,为大家讲述了蛋白质科学发展中鲜为人知的科学故事。高福院士主持本次报告会,研究所领导班子和全所近200名师生现场聆听了报告。 

  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美国科学家Christian Anfinsen,表彰他对核糖核酸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联系的研究。而在1966年的中国,科学家历时7年首次人工全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是人类在蛋白质科学研究的征程中跨出的重要一步,堪称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上的一座里程碑。因其理论价值和科学意义重大,很多人将其视作中国人跟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工作。19827月,国家自然科学奖在断评20多年后再度开评,将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评选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王志珍老师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参与了我国胰岛素研究的第三战役”——胰岛素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她在蛋白质折叠、折叠酶和分子伴侣,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及重组等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王志珍院士精神矍铄,吐字铿锵,忆往昔峥嵘岁月,向大家详细讲述了中国科研人员完成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工作的曲折历程,重点分享了其中最具原创性的蛋白质折叠问题。 

  王志珍老师分享了邹承鲁先生领衔团队直面问题、无畏困难、锐意探索的科学故事,介绍了吴宪先生早在1931年就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蛋白质变性学说并在1995年再次引起生物学界瞩目的荣耀事迹。她深情地说:“吴宪先生这一重大贡献,从实验到理论,与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一样,全部都是在国内实验室完成的。”她向我国科学家团队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国际形势下,全力投入科研事业、敢于挑战大科学问题、勇于攀登科学高峰表示由衷的敬意。 

  最后,针对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王志珍老师一一进行了详实的解答。她说“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必须向世界敞开胸襟,科学进步离不开科学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我们强力提倡、鼓励从01的原始创新,但原始创新也不是空中楼阁,它仍然是以前人的积累为基础的,科学家首先要历经艰苦提升自己,攀爬到前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向上看,去判定未知世界中的新问题,才能挑战“颠覆性”的难题,做出“捅破天”的创新性贡献。她用前贤奋斗的事迹鼓励师生,希望大家在当今已经相当优越的科研条件下,始终牢记对科学的初心,在国家需要的时刻,要毫不犹豫地去解决国家和民族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高福院士在总结致辞中提出了殷切期盼。他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各国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此时重谈我国上世纪60年代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能够增强科研工作者无惧艰难、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他希望大家继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努力探索科学前沿,瞄准“卡脖子”和“卡脑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志珍院士带来精彩报告 

   

  高福院士主持并致辞 

   

  会议现场 

    

  嘉宾介绍 

  王志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9-1964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参与中国胰岛素研究的“第三战役”—— 胰岛素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从1979年开始,获洪堡奖学金在西德的德国羊毛研究所,Fogarty奖学金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等多个单位做访问研究。80年代参加邹承鲁先生主持的“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及重组研究”。90年代在国内开拓了蛋白质折叠中分子伴侣和折叠酶研究的新领域。研究组目前集中在内质网蛋白质质量控制、氧化还原稳态维持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