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微生物大百科

多姿多彩的真菌世界

真菌
定义一:单细胞或多细胞异养真核微生物,无光合色素,细胞壁含几丁质和纤维素。
所属学科:土壤学(一级学科);土壤生物与土壤生物化学(二级学科)
定义二: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微生物。不含叶绿素,大都能形成硬的多糖细胞壁。属于真核生物,包括真菌门和黏菌门等。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
简介

真菌(Fungus)一词的拉丁文 Fungus 原意是蘑菇。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个类群,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约有1万属12万余种,真菌学家戴芳澜教授估计中国大约有4万种。按照林奈(Linneaus)的两界分类系统,人们通常将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其中,担子菌亚门是一群多种多样的高等真菌,多数种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如银耳、金针菇、竹荪、牛肝菌、灵芝等,但也有豹斑毒伞、马鞍、鬼笔蕈等有毒种。另外,半知菌亚门中约有300属是农作物和森林病害的病原菌,还有些属是能引起人类和一些动物皮肤病的病原菌,如稻瘟病菌,可以引起苗瘟、节瘟和谷里瘟等。(fungus;eumycetes)是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种属很多,已报道的属达1万以上,种超过10万个。其营养体除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外,大多是由纤细管状菌丝构成的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都有隔膜,前者称为无隔菌丝(coenocytic hypha),后者称有隔菌丝(septate hypha)。在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壳质(chitin),其次是纤维素。常见的真菌细胞器有:线粒体,微体,核糖体,液泡,溶酶体,泡囊,内质网,微管,鞭毛等;常见的内含物有肝糖,晶体,脂体等。

真菌通常又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们归属于不同的亚门。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或菌核,大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常见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蘑菇、平菇、木耳、银耳、竹荪、羊肚菌等。它们既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

真菌的细胞既不含叶绿体,也没有质体,是典型异养生物。它们从动物、植物的活体、死体和它们的排泄物,以及断枝、落叶和土壤腐殖质中、来吸收和分解其中的有机物,作为自己的营养。真菌的异养方式有寄生和腐生。

真菌常为丝状和多细胞的有机体,其营养体除大型菌外,分化很小。高等大型菌有定型的子实体。除少数例外,真菌都有明显的细胞壁,通常不能运动,以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起源和演化  

真菌的起源、演化和系统发育的研究,最初是根据比较形态学和细胞学的资料。近30年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例如 G—C含量、胞壁的多糖组分和结构的研究、各类真菌色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酶沉降图型、赖氨酸的两种不同合成途径以及rRNA序列的研究等,都推动了真菌起源和演化的研究。

——起源

  真菌在地球上存在了多长时间至今还不清楚,对真菌的起源也没有确切的结论。真菌的有些特点和植物相似,然而在某些方面又和动物有相似之处。近年来根据营养方式的比较研究,真菌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而是一个独立的生物类群——真菌界。   ①起源多元论:根据性器官的形态及交配方式,认为真菌来自藻类。壶菌目自原藻演化而来;水霉目演自无隔藻;毛霉自演接合藻;子囊菌和担子菌由红藻演化而来,这些藻类因丧失色素而从自养变成异养,生理的变化引起了形态的改变。这就是真菌起源的多元论观点。   ②鞭毛生物起源论:认为绝大多数真菌是起源于一种原始水生生物——鞭毛生物,单细胞,具一至数根鞭毛,有的有叶绿素和其他色素,有的无色素,具色素的演化为藻类,无色素的演化为菌类。真菌和藻类都起源于鞭毛生物。

——演化

  ①生活方式上:水生真菌是原始型,演化的过程是由水生到陆生,并且推测在演化过程中还可能返回水生的习性。从而认为具有鞭毛的游动孢子较原始,而不游动的静止孢子是相对进化的。   

  ②营养方式上:腐生方式是原始的生活类型,寄生生活方式比腐生生活方式高级。专性寄生生活方式比兼性寄生生活方式高级,最高级的生活方式是特异性的专性寄生方式。   

  ③真菌结构上: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退化和失去特殊的结构,使结构简单化。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修订真菌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认为真菌演化的主轴路线:鞭毛生物—壶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

常见的几种菌类
平常叫做蘑菇的是真菌中的一类,即担子菌的子实体。子实体是担子菌长出地面的地上部分,样子很象插在地里的一把伞。地下还有白色丝状,到处蔓延的菌丝体,这是担子菌的营养体部分,即非繁殖器官。在一定温度与湿度的环境下,菌丝体取得足够的养料就开始形成子实体。子实体初期象个鸡蛋露出地面,迅速发育成子实体,有菌盖、菌柄、菌托、菌环等。成熟子实体的形状、大小、高低、颜色、质地等差别很大。大的直径可达40厘米左右,高可达50厘米左右;小的直径不过半厘米,高不过1厘米。现将它各部分的性状说明如下:

 

   草菇起源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中,300年前我国已开始人工栽培,在约在本世纪30年代由华侨传入世界各国,是一种重要的热带亚热带菇类,是世界上第三大栽培食用菌,我国草菇产量居世界之首,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 草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每100g鲜菇含207.7mg维生素C,2.6g糖分,2.68g粗蛋白,2.24g脂肪,0.91g灰分。草菇蛋白质含18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0.47-44.47%。此外,还含有磷、钾、钙等多种矿质元素。

   羊肚菌又称羊肚菜、美味羊肚菌、羊蘑。

   拉丁名:Morehella esculenta (L. ) Pers   

   分类:真菌学分类属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   

   分布:我国河南,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苏、云南、河北、北京等地区。   

   基本介绍:子实体较小或中等,6-14.5cm,菌盖不规则圆形,长圆形,长4-6cm,宽4-6cm。表面形成许多凹坑,似羊肚状,淡黄褐色,柄白色,长5-7cm,宽粗2-2.5cm,有浅纵沟,基部稍膨大,生长于阔叶林地上及路旁,单生或群生。可食用,味道鲜美,是一种优良食用菌。可药用,益肠胃,化痰理气。含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可利用发酵罐培养菌丝体。羊肚菌为真菌植物问真菌羊肚菌Morchellaesculenta(13)Pers. 尖顶羊肚菌M.conicaPers. 的子实体。羊肚茵每百克干品含蛋白质24.5 克,脂肪2.6 克,碳水化合物39.7 克,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中文学名 阿魏侧耳

   拉丁学名 Pleurotus ferulae Lanzi   

   中文别名 阿魏蘑菇     

   分类地位 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形态特征 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直径5-15cm,扁半球形,后渐平展,最后下凹,光滑,初期褐色后渐呈白色,并有龟裂斑纹,幼时边缘内卷。菌肉白色,厚。菌褶延生,稍密,白色,后呈淡黄色。菌柄偏生,内实,白色,长2-6cm,粗1-2cm,向下渐细。孢子无色,光滑,长方椭圆形至椭圆形,12-14μm×5-6μm,有内含物。   

   生态习性 春季生于阿魏的根茎上, 单生或近丛生。   

   分布地区 仅见于新疆。

 

   白鳞马勃(Lycoperdon mammaeforme Pers .)子实体较小,陀螺状,直径3-5cm,高4-8cm,不育基部比较发达,初期纯白色,后期略带黄褐色。表面具有厚的白色块状或斑片状鳞片,后期鳞片脱落而光滑,顶稍凸起且成熟时破裂一孔口。内部孢体纯白色,成熟后呈黄褐色至暗褐色。夏秋季在林中草地上单生或群生。分布于我国西藏、青海、陕西秦岭地区。孢粉可作为止血药。

   梨形马勃(Lycoperdon pyriforme Schaeff.:Pers.)子实体小,高2-35cm,梨形至近球形,不孕基部发达,由白色菌丝束固定于基物上。初期包被色淡,后呈茶褐色至浅烟色,外包被形成微细颗粒状小疣,内部橄榄色,后变为褐色。   

夏秋季生长在林中地上或枝物或腐熟木桩基部,丛生、散生或密集群生。

   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安徽、香港、台湾、广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云南等地区。   

   幼时可食,老后内部充满孢丝和孢粉,可药用,用于止血。

   中文学名:葡紫红菇   

   拉丁学名:Russula azurea Bres.    

   分类地位: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小。菌盖直径2.5-6cm,扁半球形,后展平,中部稍下凹,有粉或微细颗粒,边缘没有条纹,丁香紫色,或浅葡萄紫色或紫褐色。菌肉白色,味道柔和或略不适口,无气味或生淀粉气味。菌褶白色,分叉,等长,直生或稍延生。菌柄白色,中部略膨大或向下渐细,长2.5-6cm,粗0.5-1.2cm,内部松软。孢子印近白色。孢子无色,近梭形,有小疣,7.3-9.1μm×6.3-7.3μm。褶侧囊体近梭形至棒状,45-60μm×6.4-9.1μm。   

   生态习性:夏秋季生于针叶林或针栎林中地上。   

   分布地区:云南等。   

   经济用途:可食用。与树木形成外生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