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追忆悼念
追忆著名病毒学家田波院士:研究成果济苍生 科学精神照后人
发布时间:2019-12-17 来源: 【字号:  

撰文 | 郭德银 (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 

 

  我国著名病毒学家田波院士于1931年出生于山东省桓台县,不幸于2019年12月15日下午在北京逝世。田院士的仙逝是我国科学界,尤其是病毒学界的一个巨大损失!作为他的学生和同事,我们失去了一位高瞻远瞩的领航人,失去了一位宽严相济的好导师,失去了一位可敬可亲的老前辈。田先生生前曾任Virologica Sinica的名誉主编,因此特借贵刊一隅,简单回顾田波院士在病毒学领域的研究成就和学术贡献,缅怀他严谨求实、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追忆他温文儒雅、甘当人梯的大师风范,怀念他宽厚慈祥、乐于助人的长者气度。 

 

  我对病毒学的兴趣和研究工作始于在田院士实验室做硕士论文,毕业后得到田院士推荐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工作七年,之后受田院士感召回国工作,同时受到他的感染和影响从植物病毒研究转向了医学病毒研究。从2002年开始作为先生的助手和同事协助他在武汉大学创建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筹建教育部和国家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先后跟随先生三十余载,耳濡目染,得到先生言传身教和学术影响颇多,也因此对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有较多了解,对他作为科学家的大家风范和作为长辈的人格魅力感悟较深,但鉴于笔者才疏学浅,只能进行简单的回顾总结,并可能挂一漏万,不成体系。

 

  1. 追求学术创新,解决实际问题 

 

  田波院士的青少年时期正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亲眼目睹了侵华日军给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因此自幼就立志奋发读书,科学报国。1954年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工作,并从此开始了植物病毒相关研究。当时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因此他希望通过植物病毒学的研究,贡献于国家粮食生产。他首先选择的科学问题是研究农作物品种的退化机制和研发相关病毒的防治技术,对该领域的研究横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这个阶段,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是:1)阐明了病毒和温度在马铃薯品种退化中的作用与机制,发展了通过茎尖组织培养进行的马铃薯脱毒(即去除病毒)和原种保持技术,并在马铃薯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同时该脱毒技术后来被应用到其它无性繁殖植物。2)通过化学诱变剂对烟草花叶病毒(TMV)进行了突变和筛选,获得了致病力明显减弱的N-14弱毒株(类似于哺乳动物的弱毒苗或疫苗),接种植物后可以使植物获得抵抗强毒株感染的抗病毒能力。TMV可以感染300余种植物,该弱毒株的推广使用使我国多种农作物免受了巨大经济损失。3)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使用病毒卫星RNA防治病毒的设想,研发出黄瓜花叶病毒(CMV,也可以感染上百种植物)的卫星RNA生防制剂,开辟了植物病毒防治新途径。4)作为我国植物基因工程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率先将基因重组技术以及基于核酶(ribozyme)的病毒RNA降解技术应用于植物病毒防治,并研发出抗病性较高的烟草和番茄新品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科研条件尚比较简陋,难以进行系统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但田先生能够立足现实条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抓住当时的重要科学与技术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的探索性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他的这种科学报国的家国情怀和务实精研的科学精神永远值得铭记!

   

田波院士在实验室工作 

  
 
  2.     勇立学术前沿,产出一流成果 

  田先生在其学术生涯中,经历了从传统病毒学到现代病毒学、从植物病毒学到医学病毒学的巨大转变,但是在每一个阶段他都能够站在学术前沿,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并带动中国病毒学的发展。他在五六十年代建立的茎尖培养脱毒技术和弱毒株筛选及病毒防治技术,在当时即使放到世界范围内都是该领域的前沿技术。他提出的使用卫星RNA制剂防治病毒更是属于国际病毒学领域概念上的创新。从七十年代初开始,田先生以敏锐的眼光和深邃的科学思维,十分重视新病原和亚病毒(subviral agents)的发现和研究。他是我国类病毒(viroid)研究的奠基人,他发现的新型类病毒,如牛蒡矮化类病毒,被列入类病毒发现人T. O. Diener的经典著作《The Viroids》,并利用类病毒携带的核酶功能研发出了抗病毒植物。他在我国最早开始卫星RNA和卫星RNA病毒研究,并制备成抗病毒制剂。他是我国朊病毒研究的先驱,最早提出了prion的中文译名。

 

  到了九十年代初,我国已经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田先生开始重视我国医学病毒学领域存在的巨大问题,例如乙型肝炎的广泛流行、艾滋病毒正在带来的威胁以及新发突发病毒存在的风险。他在花甲之年勇敢地对研究领域做出重大调整,逐步由植物病毒转向医学病毒研究,并不断取得创新性学术成果。例如,他首次从乙肝病毒感染的病人肝癌组织中分离到与热休克蛋白gp96结合的病毒特异肽,发现了热休克蛋白参与病毒抗原加工的机制,为研制抗乙肝病毒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他的实验室研发了针对艾滋病毒的多种抑制剂;在SARS暴发之后,他的研究组又迅速研究出高效抑制SARS病毒侵染的病毒膜融合抑制剂,为当时条件下的“非典”防控和社会稳定提供了科学助力。他的这种敢于不断挑战科学前沿问题的勇气和创新精神永远值得后辈学习!

   

  田波院士在SARS期间做学术报告

  

  3.     前瞻战略谋划,引领学科发展
 

  田波院士多次参与了我国科技发展规划以及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出了一系列咨询建议,对我国科技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在国际病毒学领域,他曾经引领多个病毒学领域的发展,如前面所述的病毒卫星RNA的研究。在中国病毒学发展方面,他高瞻远瞩,预判未来,为病毒学新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多项前瞻性布局。例如,他提议和支持建设的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和免疫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病毒结构和病毒免疫实验室,显著提升了我国病毒学界的国际地位。2001年,他受聘武汉大学特聘教授时已近耄耋之年,领衔建立武汉大学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他当时向学校提出了多项重要举措,对武汉大学病毒学科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并具有长期深远的重要影响。他提出,根据病毒学科发展趋势与国家的重大需求,武汉大学病毒学科应该从传统的植物病毒和昆虫病毒研究转移到以医学病毒为重心;鉴于重大新发突发病毒的不断出现和对人类的危害,武汉大学应该建立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即P3实验室),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病毒学科要有国际视野和远大目标,应着重突出现代病毒学研究,真正汇聚一流人才,开展针对人类重大病毒性疾病相关重要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研究。在他的带领下,武汉大学建立了中国高校中的第一家P3实验室,而该实验室建立不久就遇到了SARS病毒的突然暴发流行,使得我们能够对SARS病毒从容应对,并很快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后来武汉大学又建立了动物P3实验室,并成为我国首家获得CNAS认证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这些前瞻性措施极大推动了武汉大学病毒学科的发展,并在SARS之后很快建成了教育部和国家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他对病毒学发展的宏大视野,对病毒学问题的深邃思考和前瞻性部署,永远值得吾辈去不断领悟!

 

  与田波院士在实验室讨论工作  

  4.     一生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研究 

  田波院士在病毒学领域兢兢业业辛苦耕耘65载,从未离开科研第一线。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尚荫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领导多次想说服他去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担任所长,都被他婉拒。他客气地说,自己只适合做研究,不适合做行政领导。在武汉大学一起工作的十余年,我深深感受到田先生在武汉大学的工作纯粹是出于对武汉大学的感情和对病毒学的热爱,志在推动中国现代病毒学的发展,从不谋求任何个人利益。他也一直把在武汉大学的工作当成自己一生中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在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成立初期,武汉某生物技术公司出于对田院士的敬仰和对其研究工作的支持,资助二百万元用于相关研究,但田先生把这笔经费全部用于支持几位年轻学者的研究工作。作为横向合作经费,把学校规定的个人提成部分全部用于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生活补贴和奖励。另外,他对研究中心和学院发放的奖金总是一再拒绝。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他的要求极其严格,想方设法节约经费。他经常讲,每一分经费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钱,我们要精打细算。学校为建设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批复1600万元,在田先生的努力下,中心建设实际仅使用1200万元。作为耄耋老人,他却经常坐经济舱往返北京和武汉。在SARS病毒研究工作期间,也常与我们年轻人一起吃简单盒饭,以便把更多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在校内确立SARS研究课题时,他也像年轻教师一样认真准备PPT报告,并亲自进行报告陈述和答辩,表现出一个老科学家的严谨科学态度和认真工作精神,使每位在场的人员深受鼓舞与启发。他的这种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和潜心研究的学者风范,为年轻学者树立了榜样。

 

  SARS研究攻关时期 
 

  5.     培育提掖后学,尽展大师风范 

  田波院士一直在极力培养、帮助和支持年轻学者的发展,大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例如,为促进中科院微生物所病毒学领域的发展,他推动从英国引进了高福博士,并给予了各方面力所能及的支持。目前高福教授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际顶尖的病毒学专家。在武汉大学,他通过现代病毒学中心和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引进和扶持了多位年轻学者。除我和吴建国教授作为他以前的学生从国外回到武汉大学之外,他还为张林琦和陈志伟教授等年轻才俊提供了发展条件,为他们日后全职回到中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张林琦和陈志伟教授均是艾滋病毒领域的知名专家,分别担任清华大学艾滋病毒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和香港大学艾滋病研究所所长。后来田先生又积极引进抗病毒多肽药物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姜世勃教授,并为其在国内的研究提供大力支持。目前姜世勃教授为国家特聘专家和复旦大学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5年,武汉大学引进细胞生物学专家舒红兵教授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田先生全力支持其研究工作,甚至把部分办公室改装为实验室供其使用,并提供三名研究生参与新实验室工作,同时要求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所有条件全部对舒教授研究组开放。这些举措对新到院长研究工作的及时启动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舒红兵教授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际知名的天然免疫专家。田先生对年轻学生也是关怀备至,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并亲自指导每一个研究生的课题,直到躺在病床上还在过问研究生的课题进展、关心年轻学者的发展。田院士惜才爱才的大学者风范和甘当人梯、提掖后学的大师精神永远值得怀念!

 

  到医院看望田波院士
 

  以上仅是笔者个人与田先生相处中感悟较深的点点滴滴,此文在仓促中写成,不足以全面反映田院士的学术成就和大师风范。2011年在田波院士八十华诞之际,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田波病毒学文选》,系统了介绍了田波院士的学术生涯和科研成就;同时,我与高福院士组编了《病毒学家:田波院士》一书,由田先生的学生、同事和单位领导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他为人、为师、为学的感人事迹。我想,这两本书是对田波院士最好的纪念。

 

  田波院士千古安息,精神长存!

  

  2019年12月16日写于广州

(责任编辑:田园静)
关闭窗口
© 1996 - 2019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64432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邮编:100101